协议书 > 实用文 > 方案大全 >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时间: 新华 方案大全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优秀9篇)

通过方案过程,可以预计未来可能的变化,从而制定适应变化的最正确方案,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这里分享一些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下载,供大家写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参考。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1

关于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企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2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用心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人才培养方案,透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用心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透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用心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透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透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3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20__年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习就业岗位和指向。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20__年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20__年秋季开始招生。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习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习,后一个月到企业实习,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习,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习,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习,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实习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学生实习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习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习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习,边指导边学习,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习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习。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习,然后再开展毕业实习。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平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习、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习、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4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20__]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5

公司“十一五”期间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终身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透过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防范经营风险、应对复杂局面的经营人才队伍;一支职业素养好、市场意识强、熟悉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坚持并实践公司发展战略、执行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一支理论扎实、作风严谨、具有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潜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一支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勇于实践、一专多能、作风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

1、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到20__年底,公司系统员工队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比例到达25%,人才密度到达0.80。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到达90%、50%和55%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以上,各类员工的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潜力明显提高,岗位适应性明显增强。

2、“1551”优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力度,公司培养选拔100名优秀经营人才、500名优秀管理人才、500名优秀技术人才和1000名优技能人才。

3、创新型高精尖科技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支撑电网建设与发展、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和推进电网技术升级等重点技术领域,重点培养2-3名后备院士人才,培养300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新增国家级专家150人,公司系统进入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力争到达300人以上,构成以院士和知名专家为核心的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4、紧缺企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引进和培养公司紧缺专家人才的力度,5年内引进和培养500名金融、保险、法律和财务等高级专业人才,满足公司业务拓展的需求。

5、特高压电网专项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特高压电网工程建设的要求,加强特高压科技人才的培养,5年内滚动培养20__名能够承担特高压电网技术研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维护和管理等专业人才。

6、西部电力企业优秀青年企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从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选拔40名有培养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术人才,进行针对性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对口派遣到东部发达电力企业实践锻炼。加大对西藏公司人才帮扶力度,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技术和技能人才进藏担任培训师,开展对口培训,为西藏公司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

7、学习型班组建设计划。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国家电网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8、农电工素质潜力提升计划。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电工基本素质和工作潜力,开展对所有农电所长的轮训工作。到20__年底,农电工持证上岗率到达100%。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6

一、背景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潜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到达最大化发挥,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目的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到达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3、通过合作机制,让员工在与本部门员工或其他部门员工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自我;

三、实施方案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潜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潜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思考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7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必须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体现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特征的教学资源,以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4.以教学质量为标杆,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

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学生上岗前的实战演习,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为此学校必须建设“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平台”,搭建顶岗实习网络教学全过程管理与监控,畅通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信息通道。学生处应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协助企业做好教学安排,专业系部协助企业做好教学的实施,企业负责学生实习教学与考核,企业参与学生的毕业指导和答辩,督导室适时安排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教学进度检查,了解企业对学生评价。为了加大学生毕业答辩工作的指导,学院每年应根据学生实习单位的变化,对答辩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调整,并指导各专业答辩工作组完成答辩任务,从而确保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监控。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4.校企联手构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联手共建师资队伍的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决定了专兼职教师队伍的成员构成;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决定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必须与企业合作。教育部在教高司函[]82号文中,对高职院校建设教学团队提出建设目标,“双师”结构的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群)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开发、设计和实施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聘用企业技术骨干担当兼职专业带头人;二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三是调整校内有现场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实验实训教师;四是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聘用一批企业兼职教授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决策,举办体现现场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及先进管理理念的讲座。通过校企联手塑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篇在快速发展的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力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要实现广西有色集团的整体发展规划目标,必须实施人才强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广泛宣传、做好规划、规范制度、建立机制、完善设施、强化载体、注重创新”的总体思路来制定相应措施。根据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及所从事产业的特点,建立集团选人、育人、用人政策,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具体措施和方案如下:

(一)网民以及媒体宣传

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宣传各单位各部门做好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营造全系统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人才强企的经营理念。在有色集团和《广西有色》报上开设“人才强企”专栏,定期组稿宣传人才强企战略,及时反映战略实施动态和取得的成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充分利用集团公司现有的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人才小高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作用,利用八桂学者、特聘学者岗的设立优势,推进集团公司“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工程”计划,通过项目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途经,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引进院士和博导等,带动科技队伍的成长和培养。

2、抓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对班子的考察选拔、使用配置、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加强对年轻管理干部的培养使用,促进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和年轻化。

3、制定和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范围数量、能力标准、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考察选拔、使用配置、绩效评价、激励约束、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创新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使用、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4、摸清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制定和实施高级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计划。对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培养方法手段、开发培养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部署。

5、制定和实施集团公司下属企业的董事和监事队伍建设,加强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调控力度。

(三)职工教育培训

制定员工教育培训管理措施,对员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培训经费的按规定提取和使用,严禁挪作他用。使培训经费和资源得到有效和充分利用,把员工教育培训作为公司的一种投资行为,将公司培育成学习型组织。拓展人才培训渠道,满足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学习需要,为开发员工潜能、实现集团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

围绕创新能力建设,各下属企业根据自身各类人才特点,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能力建设标准,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和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需求,以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为目标,按人员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分层次、分类别、重点突出地设置培训课程。

研究设立高级人才开发培养专项资金,有计划、有重点的培养高尖端有色人才。适时研究和提出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为下一步集团“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

全面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作风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及其后备人员五年内全部轮训一遍。分批选送优秀后备干部到各类党校、高校学习深造。

制定分阶段培养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后续学历教育,优化员工队伍文化结构。加强技能开发培训与鉴定工作,制定分阶段开发培养计划,分批进行技能升级,优化员工队伍技术等级结构。经常性地开展员工业务技术比武活动。

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抓好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和职务评聘工作。

(四)人才的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的经营管理人才考核和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考核标准,创新人才评价方法。建立技术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考察使用中试行定量评价、能力测试与职业倾向测试。

(五)人才的选拔使用

制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企业领导人员后备队伍,制定后备干部管理措施。

完善下属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管理制度,切实行使其相应权力,履行其职责。加强董事和监事的选聘、考核和管理。使董事监事的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研究制定首席学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和聘任制度。建立集团

【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文章: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8

为了提高公司员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证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特制定如下《达州市给排水总公司20__年人才教育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以弘扬五种作风、提升五种潜力为核心、按照不间断学习、全员培训的思路,构建贴合公司实际的现代教育培训体系,健全贴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约束机制,构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大规模的人才培训新格局,培训和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__年底,透过培训争取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到达20%及以上、企业经营者比例到达70%及以上、管理人员比例到达40%及以上、技术人员比例到达20%及以上,全员培训率到达95%及以上。

二、培训对象

公司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新招聘工作人员。

三、培训资料

公司简介、发展历程、战略目标、公司文化、工艺艺流程、目标考核实施细则和安全操作规程。

四、培训形式

(1)实行“1122”优秀人才培训。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公司培养选拔1名优秀经营人才、1名优秀管理人才、2名优秀技术人才和2名优秀技能人才。

(2)实行创新型人才培训。在化验、监测、经营、安装、收费技术、机电设备运行控制等重要领域,重点培养1-2名后备人才,培养3-5名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建设创新性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

(3)实行紧缺性人才培训。每年用心引进和培养电焊、化验、水质监测、施工现场管理和财务审计等高级专业人才各1名,以满足公司业务拓展需求。

(4)实行人才拓展培训。根据给排水建设的要求,全面加强人才拓展培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年内滚动开展10人次的经营管理、水质化验、生产运行、维护、水表安装管网维修等专业人才培养。

(5)实行学习型班组建设培训。以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为载体,用心培育水莲文化,建设学习型班组;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大力促进在岗学习和现场培训,开展公司系统所有班组长的轮训工作。

五、培训时间

(1)现有在册在岗职工每季度培训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2)新招聘工作人员初训不少三天。

企业如何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篇9

学校以财经类专业为主体,开设会计、金融事务、商务外语、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工艺美术等七个专业,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要求,根据湖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评审办法,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

根据目前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职会计专业应以服务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宗旨,建立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具体的岗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会计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岗位经验,为步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本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产教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专业建设和办学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输送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和懂会计知识的商业、服务业基层管理者,形成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长沙市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学校可邀请企业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探索和建立以会计领域用人为导向校企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

2、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兴趣,结合会计领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变化,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务实的思想,又要有战略的眼光,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教学体系。

3、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行“多证制”教育

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以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管理软件操作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根据会计专业的技能特色,要以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核算能力和操作技能为核心,形成会计专业领域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以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主体,实行“多证制”制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乐观的劳动态度,使学生充分认识职业道德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向社会推荐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职业教育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对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界定是: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按照这一表述,中职学校应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人才,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一定科学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长沙市区社会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学校教学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定位于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处于会计教育系列的初级层次,主要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基层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以及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统计、营销、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中职办学层次,适应长沙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要求

(一)知识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要的文化基础和经济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计算机应用、点钞、会计实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等,并且通过参加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如普通话、口才、礼仪等。

(二)能力结构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职业能力。一般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体能力要求有:

A、点钞和小键盘数字录入。能识别钞票真假,并快速准确点钞,能快速准确的通过小键盘进行数字录入。

B、记账、算账、报账、理财。能熟练运用会计知识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能为有关各方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能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C、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出纳、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

D、市场营销。能针对中小工商企业及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各种产品和服务。

E、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还应有执行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坚持产学结合,大力推进工学交替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学校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市商业银行支行行长及人事处长、商业企业财务经理及主管会计、高校教师和本校领导及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会计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专家骨干座谈会,沟通信息,了解企业实际需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习实训大纲与方案等;为完善会计专业的建设,学校从5月起组织有关教师多次到相关企业、银行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调查论证报告。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调研交流一次,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工作。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及操作标准或岗位职责,制定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课程中体现新方法、新规范和地方行业特色。积极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学校会计专业设置建立在良好的市场就业基础之上,毕业生有明确的实习就业岗位和指向。学校每年召开一次用人单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每年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一次人才市场调研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交教务处,交流情况,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毕业生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岗位针对性。建设好会计、金融事务两个校级精品专业,力争把会计专业在建设成为省级精品专业。

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学校将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增加培养商业及服务业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并将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到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我校与湖南千惠商贸连锁有限公司达成“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商业零售业中层管理人才”的合作办学意向,计划在市场营销、会计专业试点,从秋季开始招生。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学习阶段划分为6个周期,第一个周期的前五个月在学校学习,后一个月到企业实习,第二、三、四个周期的前三个月(即3—5月和9—11月)在学校学习,后三个月(即6—8月和12—次年2月)到企业轮换岗位、轮换门店实习,第五、六个周期的前两个月在学校学习,后四个月到企业门店管理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学生学习、实习时间分配大体上各占50%。学生实习的岗位由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等到商品分析员、促销员、统计员、会计员、报单员再到主管、店长助理、店长、区域督导等,既让学生学以致用、检验动手能力、找出存在的差距、进行多岗锻炼,更是一个提前感受竞争、适应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早日成长成才,也有利于企业从基层培养选拔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产学结合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采取分阶段模块化教学,到企业实习期间突出岗位技能训练,进行轮换工作岗位多岗锻炼,既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保证“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的质量。

四、专业课程体系

1、形成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地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特别是根据财政部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调整教学内容,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以任务、项目及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实行模块式教学。积极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30门以上。建设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技能训练教程》、《财务会计》等校级精品课程,将《会计基础》作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架构注重与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相衔接,实施双证书教育,将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主要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商业会计、会计电算化、银行会计、会计模拟实习、财经法规与职业指导,广泛开设选修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40%以上。

2、积极探索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界限,重点教育学生在会计专业岗位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而不在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在讲技能的同时讲知识,如第一学期学习会计课程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会计实务达标。会计教师每年到企业对口实践,一方面是指导学生实习,边指导边学习,或到已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了解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教务处据此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证书”制度,努力提高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普通话、英语、计算机职业能力等级证)的获证率,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纳入正常的专业教学课程中。

3、会计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我校科学合理地确立了会计专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比例,确定了公共模块、专业模块和岗位模块三大模块。

模块一、公共模块为会计基本知识与技能模块(包括会计原理、金融知识、统计知识、税收知识、财经法规、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会计记账技术、计算机操作、普通话、书法、礼仪等)。

模块二、专业模块按行业或岗位群设置(包括流通业会计、制造业会计、金融业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不同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的模块内容,教学中突出本专业模块(作为必修课),兼顾其他专业模块(作限选课或任选课)。我校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流通业会计、金融业会计、制造业会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较多,所以这三个模块又是专业模块中的重点,这三个模块中,对于基本的共同的业务处理内容建立财务会计共同模块,分专业再确定特殊业务处理的相应模块。

模块三、岗位模块以具体的制造业、商业企业、金融业、服务业等职业岗位流程为导向,分别设置货币资金核算、往来款项、材料物资、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工资核算、商品流通、一线柜员、主管柜员、出纳、总账报表等操作岗位,每个岗位明确岗位目标和要求,知识和技能以“够用、实用”为原则,力求反映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和业务流程,避免教学和

实际脱节的缺陷。各岗位模块的课程内容要遵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了解不同岗位业务操作内容,以便毕业后能更快更好适应岗位要求。

从模块的数量来看,公共模块有1个,专业模块有3个,岗位模块有10多个;从三大模块的关系看,公共模块为各种会计专门化方向都必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其他教学模块的基础;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中的公共岗位模块和实习岗位模块为必选模块;领域岗位模块为可选模块,学生可根据市场需求、个人兴趣和社会资源等因素选择学习。

五、专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会计专业特点,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对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加强技能训练和案例教学,对电算会计和电子商务都在计算机房进行教学,对金融基础、证券基础、市场营销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会计基础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电算会计模拟实训,其他还有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模拟实训。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时,就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第五学期要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习,然后再开展毕业实习。制定完善学生毕业实践方案,专业实践课的授课时数不低于专业课授课时数的5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会计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如奥铿特会计实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2、职业能力考核和评价方法

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形成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①主要课程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标准,并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其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②根据专业特点与不同课程类型采取灵活的考核形式,并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a.必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并且试题中要有一定比重的实务操作题目。课内实训成绩以平时成绩(如填制的记账凭证)的方式计入期末成绩。

b.选修课课堂教学部分的考核采取灵活的方式。对部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而对实践性较强的部分课程,则采取以实践性考核方式为主的考核方式,即期末每门课程随课程结束进行考查考核,评定成绩,着重实际操作能力(动手、动口、操作、作业、心得体会、论文、考试等形式均可),考查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等级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c.会计模拟实训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会计业务实训流程,在适当考虑实训中学生表现及考勤记录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学生所完成实训作品(凭证、账簿、报表)的档次及实训报告评定其课程成绩。

d.对参加省会计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课程,只要通过认证考试的,其成绩界定以认证的级别或成绩为依据。对参加省、市会计专业技能考试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学分。

③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上机、专业认同实习、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电算会计训练、毕业实习、毕业总结、勤工俭学、军训、课外创新实践(讲座、竞赛、社团活动)等,各个环节考核合格,均有相应学分。

六、分学期教学活动实施方案

各学期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包括德育课和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分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和实践课(含技能训练课)三大类,每大类的课程及学分分别为:9科60学分,15科75学分,8科35学分,毕业总学分170分以上,入学教育、军训、技能训练达标(约14个项目)均计算相应学分(15学分)。各学期课程按先易后难、先基础后综合、先文化课后专业课的顺序安排,每个学期同时开设实践课和选修课,每个学期都进行技能训练项目达标,构成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知识体系。

47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