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书 > 实用素材 > 事迹 >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

时间: 小龙 事迹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精选5篇)

自古以来,对英雄的定义没有统一说法。而时代变了,古人说的英雄同今天人说的英雄又有很多区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篇1】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他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文天祥为什么是英雄值得敬佩?既然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正义之举;兵败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是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的真实写照,这种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篇2】

古往今来,不畏强权、不惧恶势力,能坚守崇高民族气节的人很多,苏武正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苏武,字子卿,西汉人。他的父亲苏建,是西汉著名的将领。受父亲影响,苏武从小就立志报国。

公元前100年,为安抚刚即位的匈奴单于,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完成出使任务后,苏武准备返回中原复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匈奴突然发生内乱,苏武被无辜牵连,被扣押下来。

原来,苏武的副使张胜参加了这次内乱,连带着苏武也脱不了干系。当苏武因为此事被审问时,他深感自己辜负了大汉朝廷所托,有损大汉的尊严,便挥剑自刎。还好抢救及时,才救回了一命。

单于见苏武视死如归,非常佩服,想借机逼苏武背叛汉朝,留为己用。于是他派丁零王卫律前去劝降。

卫律派人把苏武押到帐前,先是杀鸡儆猴,当着苏武的面杀了一名参加内乱的将领,企图威吓苏武。但是他的如意算盘打错了,苏武丝毫没有被吓倒。

见这招不管用,卫律又心生一计,直接挥剑朝苏武刺去。苏武见寒光闪闪,仰了仰脖颈,反而向剑刃凑了过去,双眼紧盯卫律,毫无惧色。

剑还没有挨到苏武的皮毛,卫律就慌了。他从苏武坚定的眼神中看出,苏武至死也不会屈服的。于是他忙收住剑,哈哈笑了起来:“苏兄,真英杰啊!以前卫律孤身离开中原,投靠匈奴,单于厚待我,不但封我为王,还赐给我数万的奴仆和漫山的牛羊,这样礼贤下士的明主,哪里去找呢?何不趁机投靠他?单于对你异常器重,若是你降了,今后也必定拥有这些权势和财富。”

苏武见卫律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对他的话嗤之以鼻,斩钉截铁地说:“奴仆、牛羊都是身外之物,拥有再多,也只能享用百年;辱没了名节,却要遗臭万年!”

卫律利诱不成,反倒遭到苏武的讽刺,心里大为恼火,就把他押到单于那里。

单于见劝说苏武无用,但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他。于是,他将苏武发配到人迹罕至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让他在那里放羊,却不给他任何食物。他对苏武说:“哪天公羊生下了小羊,你才可以回来。”苏武知道单于故意为难自己,没有争辩,他要用行动来表明自己的决心。

初夏的北海,水草丰茂,苏武在湖边搭了一间低矮的石屋,他就在湖边牧羊。北海边的野菜很多,饿了,苏武就挖野菜充饥。但是严冬很快来临。在北海,几乎半年时间都是冰天雪地。积雪厚厚地压在屋顶上,似欲将石屋压垮。

苏武全然不顾这些。白天,他忍饥挨饿,想尽办法寻找食物。他循着雪地上野鼠的足迹,找到洞穴,挖出里面的坚果和野草种子充饥。夜晚,凛冽的风从墙缝里吹进石屋,刺骨冰寒,呼出的气体似乎都要冰冻起来。苏武缩在石屋的角落里,披着羊皮身体依然冰冷,但他忠于大汉王朝的心却永远是热的。

一天天一夜夜,苏武无论在哪里,手中都握着代表汉朝使臣的旄节。年复一年,就这样,旄节棒上的牦牛尾毛都掉光了,他还是紧握着,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坚强地活着,一定要回到中原。”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苏武从死亡的边缘一次次走了过来。

春去秋来,一晃十九年过去了。公元前81年,匈奴内乱,一分为三,再也没有能力与中原抗衡,只得向汉朝求和。为了显示诚意,匈奴将汉朝的使臣全部放归中原。苏武也被放了回来。

苏武出使时,正值壮年,而当他重新回到汉朝时,早已白发苍苍。当他带着那根旄节回到朝廷时,满朝文武都被感动了。他用自己十九年坚韧不拔的信念和精神,威武不屈、富贵不移的民族气节,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流芳千古。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篇3】

岳飞从小就是一名充满热血的男儿,他希望自己能够报效祖国,果然在少年时期,其他异族人侵略大宋,岳飞这个时候马上要求投身于军中,她的母亲和父亲也明白他的心思,并没有说什么话,只是他的母亲在岳飞投身军中临走的时候在岳飞的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字是直接刻在肉里的,这样一辈子都无法消失了。于是就这样岳飞来到了军中。

岳飞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所以他就在军中勤奋好学并且一心报国,最终在战场上他终于获得了赏识被提升为小队长,慢慢的他的官职越来越大,成为了一名统军的将领,而这个时候朝廷开始出现了向敌人求和的意向,然而这个时候岳飞正在前线杀敌,胜利在望,奸臣秦桧利用手中的职权召回岳飞。

岳飞看着目前大好的形势,他向朝廷上书,立下了军令状,希望朝廷再给他时间,他可以把敌人赶出国土,可是朝廷一心求和,岳飞无奈至极,其实朝廷已经和敌人谈好了,只要大宋杀掉岳飞,那么谈和的事宜就可以谈了。朝廷竟然帮着外人杀害自己的将领。

岳飞思考一番,最终还是听朝廷的命令。“班师回朝”。身边的人劝他,事到如今,不如自己反了,听从朝廷的命令就是死,可是岳飞深知自己背上的几个字的含义,最终还是放弃了胜利在握的战场回到了朝廷。

到了朝廷,岳飞把自己的想法和朝廷说了,然而换来的却是莫须有的罪名,最终被朝廷杀害。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是大家学习的经典案例。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篇4】

岳家军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带领的一支抗击金军的军队,因其勇猛而被敌我两方之人所熟知,是一只难得的铁血军队。

南宋年间,在宋金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南宋一方逐渐锻炼出几支抗金大军,分别是:又张俊领导的张家俊;韩世忠领导的韩家军;杨沂中领导的杨家军;刘光世领导的刘家军以及岳飞领导的岳家军。

在这几支军队中,由其以岳飞领导的岳家军最为出色,他们骁勇善战,纪律严明,不侵扰百姓,控扼荆襄战略要地,成为南宋朝廷立国江南的屏障,在抗金斗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说岳家军没次休息的时候,岳飞都会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上下来,跳过壕沟,穿着沉重的铠甲训练。要是有一个人侵扰了百姓,即使只是拿了老百姓的一缕麻绳用来绑柴草,都会被斩首世宗。岳家军的口号便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正是因为岳家军的纪律严明,所以岳家军休息的时候,百姓们都会打开城门欢迎他们进来,虽然他们并不会进去。纪律的严谨,早就了钢铁般坚硬的军队,敌人称:“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

岳飞一支岳家军扬宋军威名,底下大将无数,最主要的有这几个。

王贵,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历任承宣使、鄂州御前诸军都统制、侍卫步军副都指挥使、福建路副总管等。

张宪,从微随岳飞征战,是岳飞最心爱和倚重的将领,后与岳飞一起蒙冤被杀,冤案平息后赠宁远军承宣使。

岳云,岳飞前妻刘氏之子, 12 岁从张宪征战,军中呼为赢官人,以功迁忠州防御使,带御器械,后与岳飞张宪一同遇害,年仅 23 岁,冤案平反后赠安远军承宣使。

徐庆,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为岳家军重要领将,累官防御使、岳家军统制。

姚政,相州汤阴人,从岳飞起兵,历任岳家军正将、岳家军游奕军统制、鄂州御前诸军统制,屡建奇功。

寇成,岳家军马军统制,虽战功赫赫,但是后来因违犯军律,被岳飞撤职。

王经,岳家军后军统制官至正任团练使。

傅庆,卫州窑户,原为杜充建康留守司统制戚方部属,后归降岳飞,授岳家军前军统制。

庞荣,原隶建康留守司为统领,建炎四年率众赴宜兴投岳飞,被岳飞任命为右军统制,后改任御前诸军统制。

杨再兴,原为曹成部将,后为张宪所擒,归附岳飞。

梁兴,原为河北太行山忠义社首领,绍兴六年归岳飞,被任命为湖北、京西宣抚司忠义军统制,官至亲卫大夫、忠州刺史,任鄂州御前选锋军同统制。

孟邦杰,原为刘豫政权辖下权河南府尹,绍兴八年率众归降岳飞。

胡清,原刘豫伪齐政权右武大夫、成州团练使,马军统制。

傅选,原为江西制置大使司统制官,绍兴三年拔隶岳飞,任岳家军统制。

牛皋,汝州鲁山人,先隶京西制置使翟兴为射士,后隶东京留守杜充,以功迁荣州刺史、留守司中军统领。累迁果州团练使、和州防御使、安州观察使,除蔡、唐州、信阳军镇抚使。

公元1142年,岳飞蒙受千古奇冤喊冤去世。岳飞去世之后,岳飞领导的岳家军自然好不到哪儿去。宋金议和之后,南宋朝廷裁军,岳家军被正式裁撤。其中最精锐的“背崽”“踏白”“游奕”等精兵被编入重建的国家正规军,其他的官兵则就地解散。而其他那些强悍的将领,要不是与岳飞一同被杀,就是被调职贬谪,亦或是郁郁而终,总之很少有结局好的。

古代的英雄人物事迹【篇5】

在中国历史上,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陷入重重包围的军队转危为安的人,屈指算来,仅有几个。而西晋时的刘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琨是西晋时期著名的将领、音乐家和文学家,也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西晋末年,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騷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刘琨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和好友祖逖一起,闻鸡起舞,发愤图强,希望能收复失地,还 老百姓一个安宁的生活。

公元307年,刘琨带领部下一千余人离开洛陽,历经艰难险阻来到晋陽(今山西太原)。当时的晋陽由于战乱频仍,已是一座空城。刘琨到了那里,安抚流民,加强城防,重视农业,发展生产。很快,晋陽城恢复了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然而,好景不长,匈奴骑兵再次兴兵南下,围攻晋陽城。一夜之间,五万匈奴兵把晋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刘琨一看,大事不妙,一面赶紧修书一封,命人快马加鞭送出城去,请求救援;一面在城内严防死守,各个要塞都增加了兵力,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刘琨深知晋陽城的士兵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便守城不出。虽然匈奴人数次骂阵,刘琨都置若罔闻。他希望以拖延时间的方式来等待援军。恼羞成怒的匈奴人却等不了,他们数次攻城,但都被刘琨带领的守军顽强地击退。匈奴人见久攻不下,索性就驻扎在晋陽城外,坐等刘琨弹尽粮绝,那时再攻城就不费吹灰之力。

刘琨在煎熬中又过了几天,援军还 是未到。已是深夜,刘琨还 在四处巡查。此时的他千钧重担在身,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登上城楼,看着一队队的巡逻士兵走过,心里稍感安心。但凭楼远望,不远处就是匈奴骑兵的营地,虽然灯火通明,却寂静无声,显然,匈奴人已经睡去。

刘琨深知:现在晋陽城内,粮草仅能维持半月;原本守军才不过两千,匈奴人几次攻城,又损兵折将不少;援军迟迟未到……想到这里,刘琨忍不住一声长叹,抒发心中的抑郁之情。

突然,远处的匈奴营地里传来一阵騷乱,似乎被刘琨的长叹声惊醒。看到这,刘琨灵机一动,想起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的四面楚歌所慑,不战自败的故事。他赶紧命人拿来胡笳——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站在城楼上吹奏起来。

刘琨忘情地一遍又一遍地吹着匈奴人最熟悉的曲子。忧伤的胡笳一路呜咽着传到了匈奴营地,好似慈祥的母亲在呼唤久别的游子,又似温婉的妻子在思念离家远征的丈夫。渐渐地,匈奴营地里騷动起来,许多士兵走出营地,急切地寻求声音的来源。有的情不自禁地低声吟唱,有的则黯然泪下。连年背井离乡的征战,久攻不下的城池,已经让匈奴士兵备感疲惫。在这异域他乡,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士兵中间蔓延开来。

刘琨吹了一夜的胡笳,吹得自己泪流满面,吹得匈奴士兵归乡心切。

第二天一大早,探马来报,匈奴已经撤兵北归。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昨夜刘琨的胡笳曲,让匈奴人军心大乱,士气低落,许多士兵结伙乘夜逃亡回家。匈奴首领见状,不得不下令连夜拔营起寨,退回老家。

就这样,刘琨不费一兵一卒,解了晋城之围。从此,“一曲胡笳救孤城”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刘琨以他面对强敌时的勇敢和智慧,留名青史,被后世称道。

24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