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书 > 实用素材 > 事迹 >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

时间: 丽菲 事迹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10篇)

事迹的主要内容是要写出先进单位或人物的工作经历、工作事迹及取得的成绩。那么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你知道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1)

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满噙热泪、深受触动,由衷倾慕这样一位年仅30的年轻的扶贫干部不分寒暑春秋,不管刮风下雨,常年奔波于县城与村庄,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

当年,魏巍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真实记录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今天,笔者认为扶贫干部也可以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融入贫困大众,唤起千万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念。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不忘初心。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以留在条件更好的地方和单位工作,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可她却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村里,为乡亲们服务,她在白坭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从一名扶贫新手迅速成长为扶贫能手,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爱岗敬业,奉献青春。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质,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的牢记使命。黄文秀在第一书记任上,始终心系广大群众,在服务社会和全心全意为家乡人民服务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在入户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她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帮贫困户收拾房间,扫院子,有的村民一次不让进,她就去两次、三次,家里没人她就去田地里去,边帮村民干农活边聊天。她实地勘测村道,跑项目,做方案,全程跟踪实施;她带领村民学习别村的种植经验,结合山里实际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她计划在村里办个幼儿园,联系母校的师生来调研,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我们要接力黄文秀继续前行。目前,脱贫攻坚进入了决胜期,实现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要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向黄文秀这样的扶贫干部接力努力,贫困不是一天产生的,当然也不可能一天就根治。她的年龄虽然定格在了30岁,但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年轻一代的人生追求和奋斗征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2)

2019年6月17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结束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她就是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黄文秀同志,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对她的离世,我们无比痛心和惋惜。“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黄文秀同志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家乡建设,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她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的坚定信念,把对贫困山区每一寸土地、对群众每一份爱,化为群众服务力量,始终践行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勇于担当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勇于担当,就是要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当官必须尽责,权责相辅相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同志面对扶贫攻坚任务,敢于啃硬骨头,敢于亮剑,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的就是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担当精神。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需要勤政务实作风。“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在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黄文秀同志放弃优越条件,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基层,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无愧人民、无愧时代、无愧历史。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真抓实干,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以勤政务实作风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3)

看完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我流泪了,做为一名农村第一书记,我深知基层工作的不易,她的事迹更是基层工作者的一个缩影,黄文秀同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我们要学习黄文秀同志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群众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号召,在人民群众中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最美风采。

她的人生还不够长但是已经足够厚重。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工作。2018年3月,黄文秀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埋头苦干,带领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2019年6月17日凌晨,她在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

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好青年。他们青春正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本身具有了一身本领,但是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小幸福,追求的是为了人民为了时代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的就业选择是边远穷困人才缺乏的地区。北师大研究生毕业,黄文秀的就业选择给无数的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榜样。不要一味追求大城市的舒适生活,想一想国家的需要。不要一味追求个人的安稳幸福,想一想底层人民对于人才的渴求,想一想民族对自己的呼唤。一个人不能只是为自己而活。

我们的人民需要这样的好干部。年纪轻轻,她主动到基层去,到扶贫一线去,甚至愿意为此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悔的青春,践行着一个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她北师大硕士毕业,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她选择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她的人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短暂的一生,留给了我们一座精神的丰碑。她坚守初心使命,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信仰的无比忠诚,无愧于‘时代楷模’的称号。如今新时代的长征路给我们出了更多的考卷。

黄文秀的精神,并没有随着她的生命一同消逝,而是化成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榜样,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为扶贫事业道路上的后来者照亮前进的方向,我们一定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在农村这片土地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用自己的努力,答好新时代为民服务的答卷。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4)

2005年10月,聂海胜与费俊龙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

为了抢最有料的新闻,记者们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方设法去获得第一手资料。而聂海胜的妈妈,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时,聂妈妈偏瘫躺在病床上,各路记者都想进入房间去了解聂妈妈的心声。但为了让聂妈妈有个好的休息环境,当地宣传部门对进入现场的记者进行了几次清场。

我依稀记得,当时有记者为了躲避宣传部门人员,与他们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有的记者甚至还爬上聂家二层洋楼的楼顶,因未站稳差点摔到楼下。惊险过后,当地保安更是加强了管控。

在一楼门前院子里,当地政府放上了超大屏电视,用来转播。央视记者因为要直播,要求当地部门配合清理其他记者。当时新华社记者也被要求躲避,一度引发两家央媒记者的现场争吵。

为了新闻,大家真的是太拼了,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把最好的新闻信息传播给大众。当时还没有微博等社交媒体,更没有自媒体平台,官方媒体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级别越高,越受重视,也自然会得到有关部门的照顾。

当时我们作为省级都市报的记者,也获得了很多的资源。为了多角度多侧面地去呈现事实,我们有六七名记者在现场附近做各种采访,分工不一,完成报道。

下面这篇报道,是我们获准进入聂妈妈房间后的记录,把聂海胜飞天过程中聂妈妈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了下来。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5)

(2005-10-13  )

昨天清晨6时,天刚亮,聂妈妈便醒了。去年10月,她因突发脑溢血,偏瘫失语。聂新胜一直承担着繁重的护理任务。

给母亲洗完脸,聂新胜将一碗炖鸡蛋端到床前,喂给她吃完。聂新胜说:“没敢告诉她哥哥今天要飞天,怕她紧张,血压升高。待会看直播,她自然就清楚了。”

这时,楼下已经赶来几十名记者。当地有关部门已提前透露:怕记者太多,打扰聂妈妈的休息,能上二楼和聂妈妈一起看电视的,只有少数几家媒体,其他记者只能在一楼采访聂家人。

7时10分,聂新胜拿出一件崭新的对襟红羊毛衫,他说,这是前不久嫂子专门从北京寄来的,一再嘱咐要给妈妈穿上。

7时40分,聂妈妈躺在护理床上,被医护人员从卧室里推到客厅。客厅里,一台29英寸的大彩电正放着央视“飞天直播”。

只见聂妈妈侧着头,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机。一旁的5名医护人员,不时帮她按摩太阳穴。床边,一台心电监护监测仪显示着聂妈妈的血压。

8时15分,聂海胜和费俊龙出现在画面上。看着现场飘着花,聂妈妈张了张嘴,似乎想惊叫一声。

8时45分,电视主持人白岩松介绍聂海胜时,聂妈妈的嘴里嗫动着,她听到了,这是在介绍自己的儿子。

8时55分,离神六发射还有5分钟时,聂妈妈拧紧了眉头,显得有些急躁。

点火前一分钟,聂妈妈安静下来。发射现场开始倒计时:50秒……30秒……20秒……1秒,点火!

只见电视屏幕上,神六腾空而起,聂妈妈高兴地伸出左手,指着电视画面上的飞船。

聂新胜俯在聂妈妈耳边,解说电视画面。9时06分,聂妈妈紧张地用左手托紧下巴,似乎有些担心。记者看到,心电监视仪上显示的血压为“……155、67、74……”医护人员说,这是瞬间干扰,可能是有些紧张。

9时11分,神六顺利进入轨道,聂新胜激动地鼓起掌来,聂妈妈也高兴地再次扬起左手。

9时20分,医护人员要推聂妈妈回卧室休息,临走,聂妈妈眼神里流露出无限的祝福和期盼……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6)

1980年聂海胜父亲病逝,原本聂海胜打算退学,但因老师游说聂母,聂海胜方得以继续学业。

1984年进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乘组梯队成员,隶属总装,改为陆军。在神舟六号任务中,他在太空度过了自己41岁生日。

2005年10月12日和费俊龙搭乘神舟六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中国第二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11年,获晋升为少将军衔。

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

2013年6月11日,他参与神舟十号载人航天任务并担任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之后的第二位中国再飞航天员,并且成为在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

2016年2月,接替费俊龙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

2021年6月17日,他参与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任务并担任指令长,成为继景海鹏之后的第二位三度飞天的中国航天员。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7)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08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8)

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膝下无子,但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中国好人”,被几百个孩子亲切的称呼为“妈妈”;她疾病缠身,但她誓死与病魔抗争,坚持把毕业班的学生送进考场;她放弃优越环境,选择了艰苦,因为她觉得“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为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四处奔走,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张桂梅同志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是因为她心中始终牢记“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正因为如此,张桂梅同志对党无限忠诚和热爱,她牢记初心使命,心甘情愿为民奉献一辈子。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用她饱含深情的伟大的“爱”去帮助贫困山区女孩实现人生的梦想!张桂梅同志践行初心使命,以责任担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张桂梅同志所说:“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我想,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张桂梅同志,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她心系困难群众,投身教育扶贫,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人民教师的骄傲;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我们基层共产党员的骄傲。

的确,我们要走群众路线,就必须情系群众、一心为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落地落实、做事做实。张桂梅同志,始终冲在最前线,敢与时间赛跑,敢和病魔抗争,竭尽全力帮助一批又一批贫困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托举起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也一样扎根山区农村,面对的一样是贫困的孩子,他们也一样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学知识、学科学,我们一定要接过老教师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用心来工作,用心来教书。记住,这里—更需要我们!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9)

张桂梅作为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这三十年中也一直积极践行这一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自己却甘守清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桂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家访。张桂梅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从来不让学生家长来开家长会,自己拖着生病的身体进大山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遇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时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给学生和家长做工作,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是这样的家访,张桂梅坚持了十年,帮助很多想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走进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学习。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时代楷模十大人物事迹(精选篇10)

“我从心底敬佩您这样的人……您为这些女孩子们在荆棘重重的道路上开出了一片天,督促她们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您选择将自己的爱给了山区的女孩们,让她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美丽的风景。”12月5日,南航乘务员朱静怡给飞机上偶遇的一位乘客写了封信。

为大山里的女孩点亮梦想,张桂梅老师感动了无数素昧平生的人。究竟是什么,赋予一位山区人民教师如此厚重的力量?

陈法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华坪女子高中入学时那张贴在床边、写着自己名字的小纸条。她是女高的第二届毕业生,如今是丽江市永胜县一名民警。

2009年,陈法羽初中毕业,中考没达到高中录取线。父亲对她说:“自费读高中咱家供不起,要不你回家,过几年找个好人家嫁了。”

那一年,陈法羽16岁,心有不甘。此时有人告诉她,华坪建了所免费女子高中,专门招收贫困山区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读高中可以去试试。这对陈法羽来说,无疑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开学报到,宿舍的床已经铺好了。被褥崭新整齐,床位上贴着名字。陈法羽轻抚写着自己名字的字条,忍不住哭了:“这张小床让我感到安全和温暖,这张纸条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几乎每个从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都有和陈法羽相似的感动,她们对张桂梅的敬重无以言表——有什么比改变命运更重要?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拖着病体,她坚持为毕业班的孩子上课;节衣缩食,她把省下来的钱捐给学生……有人曾说,张老师快枯竭了,人的爱是有限的。张桂梅听后说:“不会的,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爱奔向我、鼓励我!”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15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28852